孩子杠精上身,就爱和你对着干…到底是谁的错?
什么是对立违抗性障碍呢?它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出现反复的抗拒、公然反抗、不服从及敌视权威的一种行为模式。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基本特征是违抗、敌意、对立、挑衅、粗野、破坏行为或沉默和消极对抗。它常在童年早期出现,青春期达到高峰。
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具体表现:①发脾气;②与大人争吵/争辩;③有意对抗或拒绝服从大人的要求或规定;④故意烦扰他人;⑤自己做错了事却责怪别人;⑥为小事生气或容易被别人惹恼;⑦发怒或怨恨他人;⑧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;⑨消极对抗,或以其它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。
很多父母都在抱怨:“我的小孩怎么会成这样呢?一点都不听话,总是与父母作对”,殊不知,这些都是父母“精心培养”的结果。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,他们慢慢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意识。一方面他们的自尊心逐渐增强,开始喜欢凡事自己做主,摆脱父母的安排指令;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。如果这时父母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,或者无微不至地“关怀”,唠唠叨叨地“叮咛”,他们就会厌烦,自尊心受到伤害,从而萌发反抗对立的情绪。
电视剧《小舍得》
电视剧《小欢喜》
从心理学上讲,对立违抗性障碍的症状是阴性强化的结果,当其目的、行为受阻或被迫中断时产生挫折感 ,从而产生对立违抗行为。若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意见,对孩子所谓的“不良行为”不断地进行提醒、责备、惩罚,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,让其顺从,这反而增加了不顺从的频率和强度。比如父母过多地要求保持房间整洁、打断别人讲话、有礼貌、做作业等等。
电视剧《小舍得》:家庭聚会里要求孩子当众背圆周率
这些强制的教育方式,必然会遭到孩子的对抗,或者以隐蔽的方法和被动的方式,以故意的、被动的、令人厌烦的行为频繁地表达对父母或老师的反抗和挑衅。在这种情况下,父母若坚持用强制的手段或态度来压服孩子时,孩子的自尊、自信和自爱等许多宝贵的特质就会被毁掉,并逐渐形成粗暴、敌意、冷淡、执拗、自卑、逃避和神经症样的性格。甚至还会导致孩子的极端行为,造成悲剧的发生。
少年的母亲在桥边跪地痛哭
每一个叛逆的孩子背后都有着强势的父母。他们的教育方式可以用“过度”两个字来概括,如过分的严厉、责罚,过度的限制。这类父母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: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,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;二是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,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,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。
父母如何对待成长中的孩子?
2.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,尽可能支持他们。在其遇到困难、失败时,应鼓励安慰,成功了要立即表扬;
3.调整自我期望值,改变自己对问题的消极看法,遇到问题要与孩子协商解决;学会与孩子的沟通技巧;并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或承认自己的过失。
爱孩子,是每个父母的天性。正确的教育观念能让孩子在爱中健康成长,父母切莫以“爱”的名义,最终筑起与孩子的心墙。